时间: 2016-07-20 浏览人数: 21
2016年已经过半,中国车市从年初至今曝出的大小事件不断,其中,哪些事件让你记忆犹新?哪些又事发突然,让你始料未及?通过对新闻事件的突发性、传播力度以及对行业影响程度等多个维度的综合考量,盖世汽车特评出了2016年上半年中国汽车行业八大“爆冷”事件,以餮读者。
一、12年长跑:本田告双环侵权反赔千万
爆冷指数:10分
事件概述:2016年4月27日,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发布了一宗已于去年完结的知识产权典型案例,即本田诉双环s-rv侵权cr-v外观专利案件。在该案中,法院最终判决驳回本田高达3.5亿元的索赔请求;并在双环反诉本田侵权案中,判定本田赔偿人民币1,600万元。至该案完结时,距离本田提起诉讼已有12年之久。
早在2002年2月13日,本田向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名称为“汽车”外观设计专利便已经获得该局授予。鉴于此,本田认为双环来宝s-rv车型侵害了其上述“汽车”外观设计专利权,从2003年9月18日起,多次向双环及经销商发具警告函等,要求立即停止侵权,并通过其关联公司向相关中国政府部门发具函件,指控双环产品侵权。2004年6月24日,本田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制止双环侵权行为,停止生产销售“山寨车型”,并向其索赔人民币34,857.04万元。
然而,遭到起诉和巨额索赔的双环汽车反戈一击,宣称当时本田之所以将双环拖入官司中,是由于正处于来宝s-rv车型同类产品cr-v上市前和上市初,本田的真正目的是对中国竞品打压封杀,以求独大,牟取不正当竞争利润。双环还将来宝s-rv销量不佳和提前停产归咎于本田行为,对此提起反诉,要求法院否认己方侵权,并判处本田侵犯了双环的合法经营权和名誉权,索赔人民币36,574万元,并承担相应的诉讼费用。
法院经过审理,作出如下认定:涉案产品来宝s-rv和外观设计专利产品本田cr-v经过主要技术特征相比对,在整体观察及细部比较上存在明显差异,两者不 构成近似,涉案产品未落入涉案专利保护范围。本田主张涉案产品与涉案专利构成近似的理由,法院不予支持,因而最终判决驳回诉讼请求。并最终判决本田赔偿双环人民币1,600万元。
点评:考虑到当前国内汽车行业山寨成风而不受惩罚的现实,本田的败诉并非多大意外。但是,令无数人震惊的是判决的反转,本田的起诉不但没有成立,还要赔偿双环汽车人民币1600万元。
不可否认的是,“山寨”确实是很多自主品牌开山创业的真实写照,但并非中国特色。日系起家抄袭欧美,后来韩系抄袭日系,山寨、模仿是一条很多后来者实现快速发展的捷径。至于最后的结果,要么灭亡,要么完成原始积累后华丽转身,走向正向开发之路。
而对于双环汽车来说,尽管其在官司中获得了胜利,但在市场上遭遇了实质性的溃败。今年2月份,工信部发布《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及《新能源汽车车型推荐目录》35家车企的生产资质被撤销名单中,石家庄双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赫然在列。
二、车易拍躺枪汽车业“3·15”
爆冷指数:9
事件概述:每年的央视3·15都是一场消费者拍手称快、企业避之不及的日子。局外人捧着薯片搬好板凳看大戏,躺枪企业则如同热锅上的蚂蚁。然而,今年汽车行业3·15这把枪,避开了所有的整车厂及零部件供应商,转向了一家b2b二手车交易平台——车易拍身上,让汽车媒体圈大跌眼镜。
据3·15晚会揭露,车易拍设计了两套后台,买家和卖家的入口根本不同,两个不同的价格是由车易拍人员后台操作实施的,差价的大小则完全由4s店决定。这中间的差价,最高设置到2万。只要用车易拍进行网上拍卖,就会有差价。而这部分差价,则以渠道服务费的名义,流入4s店手中。
车易拍对该问题的回应是:买卖双方价格不一致的问题,其实是二手车电商平台普遍的收费规则,一般由买主负担税费、中介费等服务费,而卖家一般不承担任何费用。
点评:对此事件,流通协会的某位业内人士说了个大实话:任何一种商业模式怎么可能从设计开始就不想赚钱呢?不赚钱企业又如何生存?没有差价又怎么可能赚钱?关键在于你不能随便说:我不赚差价!确实,对于车易拍而言,他不是一定不能收费,只不过是把原本正大光明的手段放在背地里暗搓搓地使用,且毫无标准地利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为自己的合作经销商套利。
但是,对偌大的汽车行业来说,断轴、抖动、烧机油等质量问题车那么多,和整车厂相比,车易拍只是个小小的靶子,央视怎么也看得上?
三、新能源汽车骗补 部分车企或被取消资质
爆冷指数:8
事件概述:今年初,部分车企被曝光出通过数据造假,骗取国家财政补贴,形成了新能源汽车骗补产业链,引起外界一片哗然。随后,工信部、财政部、科技部以及发改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核查工作的通知》,通过自查与现场督查的方式,调查全部车辆生产企业以及新能源汽车运营企业(含公交、客运、专用车等)、租赁企业、企事业单位等新能源汽车用户,全面核查财政资金使用及管理情况、新能源汽车生产与使用情况。
目前,国家界定骗补和违规谋补方式主要有三种,包括车辆未达到推广标准甚至未生产,违规取得牌照骗取补贴;车辆符合规定,但卖给关联企业而非终端用户,未达到补贴条件提前谋取补贴;车辆卖给终端用户,但在获取补贴后大量闲置,造成财政资金严重浪费。
与此同时,根据车企的违规事件采取不同的措施,包括取消财政补贴资格,追回补贴资金、罚款、取消汽车生产资质,将问题车型从推荐车型目录中剔除等。
“第一类骗补车企未来估计要将问题车型从推荐车型目录中剔除,甚至取消汽车生产资质,其力度是超强的。”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其他两类的处理应该是追回补贴资金、罚款,企业未来发展不会受到严重影响。
点评:打击骗补行为有利于节约宝贵的补贴资金,为未来新能源车发展奠定较好的补贴环境基础。未来针对车企,有必要出台平均油耗法规与积分交易机制的组合政策,这样才能使新能源车发展更具可持续性。同时,打击骗补为未来新能源车发展奠定较好的补贴环境基础。而出台更为完善的政策,将是新能源汽车未来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才能让大市场刺激强势产品和让优秀企业脱颖而出。据悉,随着骗补调查结果的出炉,新一轮的新能源补贴政策也将随之出炉。
四、“僵尸车企”退市提速 知名车企也“下架”
事件概述:2016年2月29日,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发布《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第281批)》目录,双环、庆铃和安驰等13家公司被撤销乘用车生产资质,安驰等9家公司被撤销皮卡生产资质,5家公司旗下部分车型从明年起停止销售。
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以前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僵尸车企”,此次被撤销的不乏一些曾经风光无限的企业,如庆铃汽车、石家庄双环汽车及江淮安驰汽车。庆铃汽车曾是中国汽车行业15家重点骨干企业之一,以庆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牵头,拥有10个重要零部件子公司,以及200多家配套企业。双环汽车成立于1988年4月,以“山寨”知名车型著称,包括sceo、双环小贵族等产品直接模仿smart等。
车企退市制度的实施要追溯到2012年7月,当时工信部下发了关于建立汽车行业退出机制的通知。通知显示,对于不能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的汽车生产企业、摩托车生产企业,实行为期2年的特别公示管理。特别公示期满以后,如果还达不到合格要求的企业就要求退市。截止到2015年11月,第一批在2013年被公示的48家车企(包括乘用车生产企业和改装客车生产企业)中,有14家未达到准入考核条件被勒令退出。今年2月,第二批退市车企随即浮出水面,其中不乏以上知名车企。
点评:“僵尸车企”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主要是这些拥有生产资质但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的车企有自己的“生财之道”,就是高价出卖生产资质即“壳 资源”。在此前生产资质“终身制”下,拥有生产资质的地方小企业可能凭借“空壳”向收购企业漫天要价,妨碍行业重组。
政府此次重拳出击“僵尸车企”,就是想要打破汽车企业生产资质的终身制,建立起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督促落后的企业加大技术改造、转型升级,提高汽车整车企业的生产的集中度。
五、传统车企高管成批转投新兴造车企业
爆冷指数:7.5
事件概述:如果说传统车企高管纷纷跳槽互联网造车企业在2015年还是一个新现象,那么在2016年上半年就可以说是一大新趋势了。
今年上半年,不少高管选择告别传统、拥抱互联网,他们大多曾是主流合资车企的一把手或者外资品牌中国区的一把手,级别之高令人瞩目。较典型的有,原东风英菲尼迪及英菲尼迪中国总经理戴雷宣布离职,选择加盟新型互联网造车企业和谐富康,并担任首席运营官后;上汽集团原副总裁张海亮出任乐视超级汽车(中国)公司总裁;广汽菲亚特原总经理郑显聪出任蔚来汽车执行副总经理;此外,于近期离职的沃尔沃汽车中国销售有限公原总裁兼ceo付强,选择了与戴雷同样的去处,加盟和谐富康旗下全新组建的智能电动汽车公司爱车公司,并出任首席执行官……这种成批次的跳槽规模,或许会招致更多传统汽车行业的从业人员转投创业新兴造车企业。
点评:早前有业内专家告诉盖世汽车记者,传统车坛老将之所以摈弃驾轻就熟的传统业务地盘转投新兴造车企业,很大程度上是冲着薪资待遇而去。“传统汽车企业的待遇确实是比不过新兴的互联网公司烧钱,互联网企业为了下一轮融资,往往开出‘天价’待遇吸引大牌站场。”
与此同时,对于这些45岁上下功成名就的汽车业高管来说,再往职场的宝塔尖上攀登,仍需熬时日且充满几轮竞争。且传统汽车产业因产品结构和制造模式给车企筑起了一个很高的投资门槛和制造工艺门槛,对任何新进入的企业都是一个经营风险很大的业务。而这些以电动化为宝座,以智能互联为桂冠的汽车业新东方已旭日高升、光彩四射。这就给急切想攻入汽车行业的新挑战者极大的希望和信心,尤其以在it行业攻城略地、占据市场上风以及具有资本运作优势的互联网企业最为急先锋。
当传统汽车行业正在逐步进行新技术与新市场切换时,在彼岸的“智能互联电动汽车”新一轮产业变革的召唤力要大于职场宝塔尖的吸引力,也是吸引这些年富力强的高官们纷纷 “抢滩”另一大原因。
六、自主suv市占率下滑
爆冷指数:7
事件概述:自今年4月份起,在suv车型销量榜中,自主品牌“称王”的情况正在悄然改变。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自主suv销售33.92万辆,环比下降12.7%,占suv总销量的55.67%,相比上月下滑0.38个百分点。
而此前连续多个月,suv的销量排行前十,一直是自主品牌的天下,哈弗h6、传祺gs4、瑞风s3、长安cs75是榜单前十的“常客”,在这一细分领域,自主品牌一度有着绝对优势。但是自今年4月起,suv销量榜单前十中,自主品牌仅占4个席位,合资品牌的数量首次超过了自主品牌,5月自主品牌优势再度下降,前十榜中仅剩3席,自主品牌suv的优势式微。
点评:自主品牌suv持续多月增长之后,疲态暴露得愈加明显,最大的问题是同质化严重,各汽车品牌之间靠打“价格战”来吸引消费者,几款热销的车型,从发动机、动力性能、智能系统等,几近相同,竞争可谓白热化。市场上车型推出更加频繁,产品愈加多元,尽管suv市场的需求仍然较高,但相比于两年前三位数的增长,当前的增速渐渐回归理性。接下来自主品牌的要务之一是提升单车销售利润,同质化产品、打价格战并不可持续,利润增长,品牌力增强才能一改当前自主suv整体式微之势。